釉下彩执壶:窑火里藏着的茶汤诗

dea7b6029220250909085720

釉下彩执壶,是瓷与彩在窑火里结的缘 —— 先以矿物为墨,在素坯上画山水、描花鸟,再裹一层透明釉衣,经千度高温熔烧,彩便钻进瓷的骨里,永远鲜活。它不像釉上彩那样浮在表面,而是与瓷浑然一体,握在手里泡茶时,像捧着一块藏着画的暖玉,茶汤流过,彩不褪色,釉不脱屑,只剩安稳的温润。

一、彩在釉下,是给茶汤的温柔铠甲

釉下彩的妙,先在 “安全” 二字。寻常釉上彩的颜料浮在釉面,久用可能磨损,而釉下彩是 “先画后封”:画师用钴料、铜料等矿物颜料在素坯上创作,再覆一层透明釉,1300℃高温下,釉料熔融成玻璃质,将色彩严严实实裹在瓷胎与釉层之间。
泡茶时,茶汤只接触光滑的釉面,不会沾到颜料,哪怕泡滚烫的岩茶、陈年的普洱,也不用担心析出杂质。老茶客爱用它泡浓茶,说 “釉面滑,茶汤倒出来更顺,杯底还不留茶渍”,这层釉衣,既是彩的铠甲,也是茶汤的温柔屏障。

二、画里藏着山水,壶里盛着四季

釉下彩执壶的画,从不是随意的装饰,而是和茶汤 “搭戏” 的角儿。
  • 青花山水执壶最常见,钴料烧成的靛蓝,浓处如远山叠翠,淡处似雾笼江面。泡龙井、碧螺春时,茶汤黄绿透亮,衬着壶身的山水,像把春天的茶山搬进了茶室,喝一口,仿佛连茶都带了墨香;
  • 釉里红牡丹执壶更显热烈,铜料在窑火里烧成的红,浓如玛瑙,淡似朝霞。泡祁门红茶、正山小种时,红茶的琥珀色与壶身的红相呼应,倒茶时,茶汤像从花瓣里流出来,暖得人心头发软;
  • 还有些素净的,只在壶颈描一圈缠枝莲,或在壶底藏一朵小雏菊,画师说 “画多了抢茶的风头,留白处才好盛茶汤的清”。

三、手作的温度,藏在壶嘴的弧度里

好的釉下彩执壶,画要活,形更要 “懂茶”。手工拉坯的执壶,胎骨薄而匀,握在手里不沉,壶嘴斜度多在 45° 左右 —— 试过无数次才定下的角度,确保倒水时水流 “细如线、断如珠”,不会溅出,也不会拖泥带水。
壶柄的弧度藏着巧思:太直了硌手,太弯了不稳,老匠人做柄时,会用自己的手反复试握,“要像给壶安了个舒服的胳膊,端着泡茶才不累”。有把传世的清代青花执壶,壶柄内侧有个极浅的凹痕,据说是当年匠人握壶时,拇指常抵的地方,特意留的弧度,如今握着,竟恰好贴合现代人的指腹。

用着用着,彩就活了

釉下彩执壶不怕用,反倒越用越有味道。新壶的釉面亮而硬,泡过百八十次茶后,茶汤的水汽慢慢沁入釉层,表面会润出一层淡淡的包浆,像蒙了层薄雾,壶身的画反倒更显鲜活 —— 青花的蓝更沉,釉里红的红更暖,仿佛画里的山水在茶汤里浸得久了,真的生了灵气。
有人说,釉下彩执壶是 “窑火写给茶汤的诗”,其实更像位沉默的老友:它把山水花鸟藏在釉下,陪你泡过春的绿茶、秋的乌龙,看你晨起独饮、午后会友,任时光在釉面磨出温润,而那些画,永远像初出窑时那样,鲜活得能映出茶汤里的日月。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