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茶籽油的珍贵,藏在 “从果到油” 的层层淬炼里。传统茶籽油制作遵循 “物理压榨、无添加” 原则,从霜降后采摘茶果,到最终滤出清亮油体,需经 6 道核心工序,每一步都关乎油的香气、纯度与营养保留。这份详解拆解传统古法与现代改良工艺,还原茶籽油 “原生本味” 的诞生过程。
茶籽油的品质,从茶果采摘就已注定,这一步的核心是 “选鲜、晾透”:
- 采摘时机:每年霜降后(10-11 月),茶果由青转黄、果壳微裂时采摘,此时茶籽饱满,含油量达峰值(约 35%-40%);过早采摘油分不足,过晚则茶籽易脱落、霉变。
- 晾晒去壳:采摘后的茶果摊放在通风向阳的竹席上,自然晾晒 15-20 天,每天翻动 2-3 次,让果壳脱水变脆。待果壳开裂后,人工或机器脱壳,取出茶籽(种仁),剔除空壳、霉籽、虫蛀籽,保留饱满、色泽深褐的优质种仁。
- 二次干燥:茶籽需进一步晾晒 5-7 天,将水分含量降至 8%-10%(用手捏种仁不发软、无潮湿感),避免后续加工时霉变、影响出油率。
传统茶籽油制作以 “物理压榨” 为核心,无化学添加,最大程度保留茶籽中的不饱和脂肪酸、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,6 步工序环环相扣:
- 操作:将干燥后的茶果放入脱壳机(传统用木槌敲击,现代用机械脱壳),分离果壳与种仁。人工筛选种仁,去除残留果壳、碎渣、坏仁,只保留颗粒饱满、无斑点的纯净茶籽仁。
- 关键细节:坏仁(发黑、发霉、空心)需彻底剔除,否则会让油体带苦味、异味,影响整体品质。
- 操作:将纯净茶籽仁放入石磨(古法)或不锈钢研磨机(现代),磨成均匀的粉末状(颗粒度约 0.5mm,无明显结块)。传统石磨研磨速度慢,但能避免高温破坏营养,还能赋予油体淡淡的石磨香气。
- 目的:打破茶籽仁的细胞结构,让油脂更容易在后续压榨中析出,同时让后续蒸炒时受热更均匀。
- 操作:将茶籽粉末放入铁锅,用柴火(古法)或电加热(现代)低温蒸炒,温度控制在 110-120℃,持续翻炒 20-30 分钟,直到粉末呈深褐色、散发出浓郁的茶籽焦香(无糊味)。
- 关键细节:火候需 “文火慢炒”,全程不停翻动,避免局部过热焦糊;炒至 “手捏成团、松手即散” 的状态最佳,此时油脂已被充分激活,后续压榨出油率更高。
- 操作:将炒好的茶籽粉末装入圆形油饼袋(用棉布或棕榈叶编织),放入液压压榨机(现代)或传统螺旋榨油机,施加压力(约 20-30MPa),缓慢挤压出原油。
- 工艺差异:
- 古法冷榨:不经过蒸炒,直接压榨干燥茶籽仁,出油率较低(约 25%),但油体色泽浅黄、营养保留最完整,适合凉拌;
- 传统热榨(主流):经蒸炒后压榨,出油率高(约 30%-35%),油香更浓郁,适合炒菜、煎炸,是多数家庭的选择。
- 初榨原油:刚压榨出的原油呈深黄色,含少量茶籽渣、胶质,需进一步提纯。
- 操作:原油需经过 “粗滤 – 精滤 – 超滤” 三次过滤,层层去除杂质:
- 粗滤:用 200 目滤网过滤,去除肉眼可见的茶籽渣、纤维;
- 精滤:用 500 目滤网过滤,去除细小颗粒、胶质;
- 超滤:用 1000 目超滤膜过滤,去除微量水分、残留杂质,让油体更清亮。
- 传统做法:古法用棉布多层过滤,过滤后静置 24 小时,让细小杂质自然沉降,再倒出上层清油。
- 操作:过滤后的清油装入陶瓷罐或深色玻璃瓶,置于阴凉通风处静置 7-10 天,让剩余微量杂质充分沉淀。沉淀完成后,将上层纯净油体倒入干净容器,密封储存(避免阳光直射、高温环境)。
- 储存要点:茶籽油不耐氧化,需用密封性能好的容器(陶瓷罐最佳),低温储存(10-20℃)可延长保质期至 18-24 个月。
- 看色泽:纯茶籽油色泽呈浅黄至深黄,清亮无浑浊;若颜色过深、带黑色沉淀,可能是压榨时炒糊或过滤不彻底。
- 闻气味:纯茶籽油有淡淡的茶籽香(类似坚果香),无异味、焦味;若有刺鼻气味,可能添加了其他油脂或化学溶剂。
- 尝口感:纯茶籽油入口醇厚,无油腻感,回味有轻微茶籽清香;若口感发涩、发苦,可能是茶籽霉变或工艺不当。
茶籽油的制作,是 “自然馈赠 + 人工匠心” 的结合。从霜降采摘的茶果,到历经 6 道工序的清亮油体,每一步都在平衡 “出油率” 与 “原生味”。无论是传统古法的慢工细作,还是现代工艺的高效改良,核心都离不开 “物理压榨、无添加” 的原则,这也是茶籽油能成为健康食用油的关键。